多次深入帕米尔高原、罗布泊,他“精准复原”了一条你从未见过的丝绸之路…

来源:admin 更新时间:2023-11-21 点击数:250

“如果不读万卷书只行万里路就是行走的莽夫,如果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,就成了死宅的书呆子。”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,凭借对历史和地理的热爱,数十次对帕米尔高原、南疆、罗布泊、中亚及南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,首次“精准复原”了丝绸之路,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首套“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”。十年重走丝路的全纪实更凝结成一本书——《这才是丝绸之路: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》。

历史学家葛剑雄对此评价道:“侯杨方走了一条把文献跟实地结合起来的路,而且这条路上,好像除了他还没有其他人。”

他研究丝绸之路的初衷是什么?这条“精准复原”之路到底怎么走?重走“丝路”古道时,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在哪儿?

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采访了侯杨方教授。通过他的讲述,或许你能窥见一条“从未见过的丝绸之路”。

玄奘经过的“大石崖”坎达尔山口,它是丝路最高点。

侯杨方开始重走丝绸之路纯属偶然,但偶然中又有其必然。长期的历史研究和积累,对地理这门基础学科的热爱,喜欢户外运动,加上为大自然之壮美所震撼的这一点偶然,开启了一段长达十余年的实地考察。


瞭望智库:是什么触动了您想要重走“丝路”古道?

侯杨方:实际上我之前根本没接触过这个题目。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和地理这两门学科,当年复旦没有地理学科,就报考了历史学科,后来做人口经济学研究,因为喜欢历史和地理的结合又开始做清朝地图集汇编,但始终没有触及丝绸之路这个领域。

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,2011年7月去乌鲁木齐开会,临时起意去喀什、帕米尔高原,一路景色特别壮美。我们连续两晚看到慕士塔格雪山不同颜色的完美倒影,一次是宝蓝色,一次是粉红色的,被这个地方吸引住了。加上我很喜欢户外运动,尤其在一些人迹罕至之处甚至无人区,我会好奇如此地形情况下,应该如何行走。

这就要有精准的轨迹和地形图。因为帕米尔高原地形地貌复杂,河谷和雪山纵横,和我们想象中类似青藏高原那种一马平川的高原完全不同。当时我就想古代丝路上的驼队、驴队、马队是怎么走的呢?

典型的U形河谷:塔克敦巴什帕米尔与卡拉其古河,它是葱岭丝路的主干道。

从张骞开启凿空之旅至今,2000多年来,巨大的山脉、河谷和山口都没有太大变化。从坎达尔山口往东北走的河谷里有一棵巨树。大约1400年前,玄奘曾经站在这棵树下,10年前侯杨方也站在了这棵树下。他们见到的是相似的景象,他们脑海中又分别在思索着什么呢?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中有玄奘的答案,侯杨方的回答在这里。

初见大杨树,2013年4月17日。

瞭望智库:在考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,哪些场景让您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历史联结感?

侯杨方:2013年4月,我开始第一次帕米尔高原考察。4月17日清晨,在玄奘过大石崖向东北行的路上,有一条宽一百余米的河谷,大家都人困马乏。坐在第一台车副驾驶位置的我,看到左侧河谷中一棵巨树。这棵树大得难以想象,我们八九个人才能把它合抱。在海拔将近2500米的地方有这么巨大的树,非常让人震惊。这棵树学名叫阿富汗杨树,按照生长速度,长这么大需要3000年左右。它生长在玄奘东下葱岭(帕米尔高原的中国古称)的河谷正当中。这就意味着,近1400年前玄奘从那走过时,这棵树已经1600岁,树围大约6米到7米,已经是一棵非常巨大的树了。

那时我感觉非常强烈,玄奘包括其他的丝路商旅,东下葱岭走这条路的话一定见过这棵树。从张骞开辟丝路的2100多年以来,无数丝路商旅从树底下走过,夏日会在树荫底下乘凉或者野餐。所以,它见证了丝路。我站在树下,玄奘当年很可能也站在这个树下,昔日他之所见皆我近日之睹。

侯杨方“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”中找到目睹玄奘东归的杨树。

对丝绸之路的想象很多,但所有想象不能违背基本常识,不能超越人的生理极限。“精准复原”就是为了让大众更好地、更真实地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,揭示古人如何行走在丝路上,让现代人能最大限度目睹古人看到的情景,而不是在现代高速公路、铁路经过的茫茫戈壁上经历所谓的“丝绸之路”。


瞭望智库:您为何说丝绸之路是“常识之路”?而不是“猎奇之路”“异域想象之路”?


侯杨方:人们看到“丝绸之路”四个字联想到的画面一般都是骆驼爬沙丘、敦煌鸣沙山这样的。但是,这是反常识的。沙丘上面没有一根草,也没有水。为了猎奇,走一两个小时、半天没有问题。但是走几天、走几个月,会是什么结果?人和骆驼都渴死、晒死了。骑着骆驼爬连绵起伏的沙丘,一座接着一座,美则美矣,现实中却不可能出现。驴、马、骆驼不可能一半驮着丝绸,一半驮着水,必须沿着水源而行。有了水、有了河,才能有草、有树,才可能有绿洲、有定居点,才可以补给。

瓦罕谷地,葱岭以西的丝路主干道。

只要在西域有过行走经验的人都明白绿洲的重要性。经过我们的实地考察发现,丝绸之路都是走水草丰沛的地方,有绿洲的地方。而现代人很少能领略到西域的绿洲,因为现代公路为了不占良田都选择从戈壁沙漠穿过。实际上,到新疆、河西走廊,走乡道和村道进入村庄时,会发现道路两旁全是水渠,水渠两边全是密密麻麻的白杨,一棵接着一棵种植的白杨遮天蔽日,盛夏时都晒不到太阳,而几公里外就是沙漠和戈壁。

丝绸之路实际上刻意避免走沙漠。古代人或是做生意想赚钱,或是出使为了完成国家交予的使命,都不是为了用生命去冒险,所以走的都是安全之路、常识之路。

汉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会处葱岭,即帕米尔高原。

丝路的地形地貌非常丰富多彩,尤其是北道和南道的交会处景色最壮美。帕米尔高原上有很多的河流,流下来就切出了巨大的峡谷。而且空气中的氧含量比较高,一天之内可以从1200米爬升到4000米,再下降到3100米。随着路线的跌宕起伏,地形、地貌、景观变化就特别大,在盖孜河谷海拔1000多米的地方甚至能看到7000多米的雪山顶。而你所在的地方都是绿树,有农田,还有杏花盛开,抬头就看见上面的雪山顶闪闪发亮,这是非常壮观的一个景象。所以,我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叫《你从未见过的丝绸之路》。

玉门关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,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,也是丝绸之路上两大最著名地标之一。其内涵已超出具体所指,成为历史文化感鲜明的空间符号和中华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象征。侯杨方实地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,就是发现与确定了唐玉门关遗址。


瞭望智库:您是如何发现唐玉门关遗址的?


侯杨方:唐诗宋词中多次提到玉门关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历史上的玉门关不止一座,汉朝与唐朝的玉门关不在一处,甚至相距甚远。

敦煌以西的玉门关是汉玉门关,是汉武帝时设置的。唐代为了控制瓜州(现在的锁阳城,遗址位于甘肃省安西县,并不是现在敦煌东边的瓜州县城)通向哈密的道路,把玉门关东移了200多公里。

我的个人理解,要确定唐代玉门关的位置,就一定要找到古城的遗址。

黑色路线为戈壁挑战赛曾经路线,绿色为玄奘路线。

非常有意思的是,贞观元年(627年)玄奘去印度时从玉门关偷渡,亲眼目睹了唐玉门关。他是迄今为止唯一看到唐玉门关,并留下里程和方位的人。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对从锁阳城到玉门关的路线描述得非常清楚,“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卢河,下广上狭,回波甚急,深不可渡。上置玉门关,路必由之”。

我就根据这个记录首先在地图上作业,寻找满足两个条件的地点。

第一,从锁阳城也就是唐代瓜州城向北50余里路,是一条河叫瓠卢河(古称),用圆规在那画一个圆,它北边接触的就是一条河瓠卢河(古称),这条河还在,可以确定疏勒河就是玄奘口中的瓠卢河,可以确定,唐玉门关一定在瓠卢河边上。

第二,玄奘过河以后,继续向北偏西的地方走,直线走了80余里路,到第一个烽燧,叫第一烽,被捉住了。如果以第一烽为圆心画圆,两圆相切处一定就是唐玉门关的位置。

小宛城址,远处即“玉门嶂”截山子。

所有这些都是形式逻辑上的推演,前提是相信玄奘讲的没错。如果找不到遗址,仍然没有用。如果找到两座以上遗址也很麻烦,到底哪座是哪座不是呢?最终,我们在两圆交界处找到了有且只有一座,180米×180米的城址,还有三米多高的城墙(小宛城址)。

丝绸之路属于学术,更属于大众。侯杨方的书以简洁的文字,配以大量一手图片、简明的路线地图,希望大家读万卷书为行万里路做准备。若大众能行走在同一路线,到达同一地点,当可缅怀、想象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旅人,也能在与前人共享此情此景的同时,沉浸地勾勒自己对丝绸之路的想象。


瞭望智库:如果为普通旅行者推荐丝绸之路上最值得去的地方,您会推荐哪里?

侯杨方:我们可以去乌兹别克斯坦。一个国家10天之内能看到4座世界文化遗产古城,撒马尔罕城、布哈拉、希瓦古城和沙赫利萨布兹,巨大的建筑遗址都在,还保存完整。帖木儿时期14世纪的建筑都完整存在,非常漂亮,是个丰富多彩非常好玩的地方。

现存撒马尔罕老城的沙地广场,帖木儿时代的代表性建筑,镶嵌着马赛克,是规模宏大的波斯式建筑。

首都塔什干是非常现代化的城市,完全像一个欧洲城市一样,可以听歌剧,满地都是画廊和咖啡馆,和我们想象的中亚完全不一样。而且可达性非常高,拿护照直接走,10天之内不需要签证。

如果是夏季,建议去天山以北,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,可以去避暑。伊塞克湖,玄奘经过时叫热海,巨大的高山湖泊像海洋一样非常漂亮。南岸是红色的山谷,就是汉代赤谷城。整个伊塞克湖周边绿树成荫,就是个避暑胜地。

热河与赤谷。

再往西走到碎叶城,李白的故乡,碎叶城南边就是天山。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《关山月》,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,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”。这是他亲眼目睹的,站在唐代玉门关向北望,就是疏勒河,河谷里全是农田和绿洲,鲜花遍野,满地白杨树。一过疏勒河到哈密,300多公里就是另外的景象,是一整个的戈壁。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是个自然景观。

碎叶城遗址。

所以到实地,能更了解唐诗、边塞诗的真正含义。如果不读万卷书只行万里路就是行走的莽夫,如果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,就成了死宅的书呆子。

(文内配图均来自《这才是丝绸之路: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》一书。)

库叔福利

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!中信出版集团为库叔提供3本《这才是丝绸之路: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》赠予热心读者。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以历时10年、超过20次、累计行程3万公里重走丝绸之路的实地考察,写成这本历史考察纪行,让读者通过精准的复原地图、知识性的文字、亲历现场的照片,领略真正的丝绸之路的魅力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上海浒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|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南奉公路686号4幢 沪ICP备2024052625号-1上海添禧试管公司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